小 编 的 话
维护古都风貌,传承古建技艺。2021年10月,在首开集团承办的北京市首届古建筑工技能大赛决赛中,首开房地集团有限公司、首开房修一公司两支代表队包揽大赛团体一等奖、二等奖,10名职工荣获“首都建筑工匠”和“北京市职工高级职业技术能手”称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首开集团深耕古建业务市场,为培养古建大国工匠贡献了国企力量。
近日,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走进首开房地古建实训中心,采访部分参加北京市首届古建筑工技能大赛队员,深入报道了首开集团以匠心守护古都风貌、用传承留住城市记忆的探索与实践。一起去看看吧。
全文报道如下
“一部首开史,半座北京城。”这是业界对首开集团的美誉,也是对其于京城四十多年住房贡献的肯定。
复其所有,兴其所无。几十年来,首开集团所做的,不仅仅是打造一座座代表性建筑,改善千千万老百姓居住生活,还有对于北京城古建筑文物的修复与历史文化传承。
首开集团参与修缮的宁郡王府,重现乾隆时期风貌。
在首开集团内部,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终日与泥砖瓦片打着交道,但做的事情却并不平凡。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三次天安门城楼修缮,到近年来故宫、颐和园佛香阁、雍和宫、恭王府、天坛祈年殿等百余项文物古建修缮,都出自这些匠人之手。
位于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的北大红楼,曾是北京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诞生地,如今这里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成为北京热门红色打卡地。但没人想到,岁月曾在这里刻下道道痕迹,首开集团的这支团队近20年来先后两次对其进行大修,为庆祝建党百年,2021年上半年仅用了70天,让历经沧桑的北大红楼更显峥嵘。
首开集团匠心修缮,北大红楼焕发时代光彩。
这支团队来自首开集团旗下的房地集团有限公司,他们常年从事古建工程修缮工作,对维护古都风貌、传承和发扬中国古建筑技艺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经验与技艺沉淀。
在他们看来,修缮的同时,做好保护工作,尊重历史传承文化至关重要。心中有责方为艺。这是“首开精神”的体现,也是对“国之大者”思想的贯彻落实。
传承技艺 弘扬工匠精神
2021年11月24日,首开古建实训基地交流采访现场。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海淀区越秀路77号的首开古建实训基地。两个多月前,这里刚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比赛——北京市首届古建筑工竞赛实操决赛。
这场竞赛由北京市住建委、北京市总工会共同举办,北京市建筑工会、北京市职工技术协会、首开集团具体承办,首开房地集团、北京城市学院协办。
大赛采用团体竞赛形式,以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竞赛级别依次进行,最终进入本场决赛环节的是来自7支古建筑队伍的70名选手。其中,首开集团所属北京房地集团有限公司代表队、北京房修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代表队晋级决赛,并最终包揽大赛团体冠亚军,10名选手获得“首都建筑工匠”和“北京市职工高级职业技能技术能手”称号。
2021年10月,在北京市首届古建筑工技能实操决赛现场,评委专家对选手作品打分。
比赛现场更像是一场展现匠人风采的竞技盛宴。各代表队分别派出选手参加瓦作、木作、画作的实操比拼,排砖撂底、灌浆一气呵成,直角十字卡腰榫卯环环相接,方心式苏画山水、花鸟跃然画板上。
比赛的意义不在于输赢,而在于学习。北京市住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丁胜表示,传承好首都古建技术,需要大师也同样需要工匠,这次比赛也是向全市号召,要尊重古建工艺,大力培育具备古建工艺和技能的人才,传承好古建传统的工艺和技能,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
人才与传承,这也是此次采访中,首开师傅们对记者多次谈到的话题。
“等我们这批老人干不动了,古建筑行业会不会后继无人?”首开房地集团的马玉林师傅和宋克容师傅常常为之揪心。
首开房地集团马玉林师傅。
首开房地集团宋克容(15号)师傅。
两位师傅都已年过50岁,他们在这个行业一干就是30多年,这次他们分别作为瓦工、木工参加了竞赛。“发展实训基地,这是好事,年轻人有什么不懂的可以来这里,互相交流学习,对传承和发展古建文化有很大的作用。”他们说。
现在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将这门手艺传给更多的人,“但很难找到人,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个,觉得又苦又累。”
为什么徒弟不好带?首开房地兴业公司总经理助理赵涛有着切身体会,他从毕业起就进入了这个系统。
他说,“之前与修缮恭王府的老师傅们交流过,大家普遍感到目前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现在的学徒都是大学生,他们学的东西与师傅们教的东西,从名词上就有一定出入。另一方面,技艺传承需要一点一点学,没有十年八年是出不了徒的,而愿意静下心学古建的年轻人不太好找,尤其现在社会比较浮躁。”
这不止是首开匠人们的困惑。这些曾世代相传的传统建筑修缮技艺,如木雕、石雕、油漆、彩画、剪粘等,都在遭遇人才断层、后继乏人的困境。
“为了让古建技艺代代相传,我们也在通过‘传帮带’挖掘老工匠,培育、留住年轻的能工巧匠。”首开房地集团劳模乔振来说,为此,首开将已经退休的老师傅们返聘回来,手把手教授项目上的年轻人,“我们还组织了拜师仪式,效果很好。”
木作师傅陈明亮。
40多岁的木作师傅陈明亮,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了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原主任李永革的徒弟。“师傅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先做人,不论做什么事情先要把人做好。第二是把心沉淀下来,等到被磨炼得无棱无角的时候,就学出来了。”陈明亮说。
首开集团与北京建筑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除采取“老带新”模式,首开古建实训基地还在总结数十年来古建人才培养经验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将理论培训与操作实训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此外,基地还与北京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让古建人才培育从古建修缮现场延伸到校园课堂,从口传心授到系统培养,校企共谋人才培养新格局。
修旧如旧 尊重文化历史
古建从业者,被称为和时间赛跑的人,他们争分夺秒地想要留住残存于古建上的那一抹历史余光,他们手中的工具就像是历史的追光灯,把木梁榫卯间的记忆照亮、重现、定格。
大量实践证明,历史文物的保护、更新与修复一定要尊重历史事实过程,并结合实际情况严格论证、灵活处理,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项目都不相同,找不到一个绝对普遍的修复方法。
“在古建筑修缮中,要做到像中医讲究的‘望闻问切’,把准脉、找对症,在一砖一瓦间让古建重获新生。”宋克容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为了修旧如旧,尊重历史,他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历史典籍,了解历史人物在那个时代的背景故事,以便更真切地还原历史原样。
北京市劳动模范、首开房地集团乔振来在比赛前代表选手发言。
乔振来举例道,首开在修缮协和医院老楼时,里边有一个广场,已经看不出这个广场的原貌,为最大还原历史,就得找到有关协和医院历史沿革的资料,收集带有这个广场的照片。再比如,在修缮北大红楼时,同样需要广泛调查采访、查阅资料,并请专家反复论证,力求使复原旧址真实合理。
还要懂历史。他接着介绍道,中国古建筑,尤其王府的建造,等级制度森严,制式的东西很多。但恭亲王府的建造,却并不是严格按照王爷制式去做的,根据当时的历史人物特点、功绩,有一些变革。“这就需要我们的师傅在修缮恭王府时,既要遵循制式,也要考究当初的历史,研究为什么要做成这样。”
“原来我们说自己是修古建的,现在我们更愿意说自己是宣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乔振来笑着说。
文物建筑修缮不仅要重视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还要进行随时的记录。
“中国古建筑文化博大精深,一定要做好记录,随做随记、随看随记,随记随总结。”这是师傅李永革告诉陈明亮的“秘诀”。如今,从业20多年的他,已经密密麻麻记录了20多本笔记,每本都有100多页,上面有文字有标记还有随手画的图。
“最早一个房子的用工、柱子高度、特殊构件等,都会记下来;发现一个新东西,和书本上不一样的,也会记下来;一个项目做完之后还会写总结。”陈明亮说,现在虽然有相机相片可以保留了,但还是会简单记录。
画作师傅历金虎(70号)在比赛中。
首开的另一位画作师傅历金虎,是一位并不多见的年轻人,大学时候学的就是古建专业。他认为,“中国古代建筑之所以如此优美,就是因为对每一个细节的讲究”。
历金虎以古建筑中常见的朱红色举例,喜庆而又庄重的朱红色是古代官式建筑装潢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颜色之一,但要在阁楼、绮户、雕梁上涂上朱红色的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开始的錾砍见木、撕缝、下竹钉揎缝、支油浆再到最后的细灰、磨细灰、钻生桐油,前后共13道工序,耗时40天左右。”
颐和园修缮。
在修缮故宫、颐和园等古建筑时,每座建筑物屋顶上有多少片砖瓦,他们都清清楚楚。“从屋顶开始,将每一片瓦片逐个逐垄揭开,逐一编号记录方位,每一块墙皮都要上上下下仔细检查。这座建筑有多少个瓦垄、多少块底瓦、多少块筒瓦、坡长多少,有多少跑兽,都要编上号、标记好、拆下去,专人管理,用的时候再按编号顺序装上去。”对于修缮颐和园佛香阁时的情况,马玉林如数家珍。
细心、耐心、责任心、进取心、精益求精,这便是匠人匠心。
唤醒记忆 打造行业标杆
故宫修缮。
俄罗斯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一定时期的工艺水平、文化理念、审美取向,对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成为一项紧急而且必要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他曾提出和强调,“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加强世界遗产和老城的整体保护,精心保护好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
“维护古都风貌是首开集团的职责所在。”首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利群表示,文物古建修缮保护是保护古都风貌的基础性工程,也是首开集团的特色优势之一。
在采访中,多位师傅都在强调保护古建的重要性,他们说,“古建筑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有二次破坏。施工过程要特别注意安全,一是人员安全,二是建筑本体安全。”
1994年,首开房修一公司研制的8盏钢架收缩式宫灯安装在天安门城楼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
不同于普通的房地产开发,首开集团更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师,雕刻出城市美好的一面;更是一位心怀责任的“城市复兴官”,复盘着一个城市的生长复兴史。
首开集团房地古建工作室从2016年成立开始就从事古建技艺的培训传承、技术研究及古建筑文化传播等工作。在此之前,首开旗下房地集团已从事了60多年古建工程修缮工作,曾在1970年、1984年、1999年先后三次参加过天安门城楼修缮工程。
故宫的东、西六宫区域的古建筑,大部分是经过首开的匠人师傅们修缮后所呈现的。首开还在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宁夏等地,承接了大量古建文物修缮工程,项目遍及全国近二十个省市。
这是首开集团作为“城市复兴官”,为修复城市记忆、维护古都风貌、传承历史文脉的奋斗历程。他们说,“高楼大厦只是当代的摩登,当代的现代化。如果没有人去做古建修复,我们的历史是无法延续的,再也看不到曾经这个城市从新中国成立之前之后的历史沿革,这个城市会变得没有传承、没有记忆、没有灵魂。”
根据最新规划,“十四五”期间,首开集团正努力构建集“教育、研发、设计、施工、建材、咨询、文保、文化”为一体的古建圈产业链,逐步推进“产学研建”一体化战略,创建具有浓厚文物内涵和特色的首开古建文化,参与城市有机更新等新模式,紧抓中轴线申遗保护、老城胡同和四合院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修缮等市场机遇,进一步夯实古建工程龙头企业地位,实现打造“全国知名的特色建筑企业及古建龙头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惟有奋斗多壮志。过去,首开从城市空间而生;未来,首开因城市空间而兴。
内容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策划审核:首开集团党委宣传部